1983年12月7日《光明日报》第2版“优秀知识分子光荣榜”中,介绍了徐州师范学院历史系一位叫李永田的中年讲师。文中称:他关心青年人,自觉把爱国主义的思想教育贯穿于历史课的教学之中,并利用业余时间编写数万字的讲稿。他还走向社会,为人们作报告,受到热烈欢迎。16年过去了,近日笔者在北京亚运村五福茶艺馆幽静一角,采访了如今已是历史教授的李永田。
回忆起当年进行爱国主义讲演,李永田依然神采飞扬。随着交谈的深入,我理解了他的爱国情结。李永田1941年出生在江苏徐州的农村,由于家庭生活困难,是靠人民助学金才从中学读到大学。1965年,他从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毕业后与爱人响应号召到内蒙古乌兰察布盟教书,在那儿一干就是14年。艰苦的生活磨炼了他的意志,加深了他与人民的感情。1979年他调到徐州师范学院历史系后,才开始真正接触历史专业的教学与研究。他除完成教学任务外,还在学术期刊上发表了多篇历史研究文章,其中有的观点被收入《中国历史学年鉴》。他看到一些年轻人盲目崇拜西方,对祖国文化数典忘祖,一些历史系学生竟不能完整地写出中国历史朝代名称,便从1981年走上讲坛,将祖国五千年历史融入爱国主义和共产主义理想之中,向社会各界进行宣传。为表彰李永田在教书育人方面作出的突出成绩,1985年4月全国总工会授予他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称号和“五一”劳动奖章。从1981年到1991年,李永田已不能确切记住作过多少场报告,但他知道,自己并不孤立。李燕杰、曲啸、刘吉等人当时也在与他作着同样的事。最终他们走到一起,成立了“中华教育艺术研究会”,共同组团到各地讲演。谈起这些往事,李永田更多几分对自身的剖析和对青年人的理解。他说,未来是青年人的,作为教育者更要善于接受新思想,转变旧观念。可自慰的是,我们用自己的行动证明,我们没有用谎言去欺骗听众。
1991年,李永田从徐州调到北京当代中国研究所做研究工作。1993年,徐州市一位农民发明家来北京找李永田寻求支持,他为李永田当场演示了自己多年的研究成果———不加任何燃料,便将一座小山似的垃圾全部烧掉并变成建材原料。李永田见到如此“化腐朽为神奇”的“魔术”,不禁为之叹服。他不但帮那位农民发明家申报了专利,而且自己也参加进去,由中国国史学会发韧,联合煤炭部、航天部、建设部等有关单位成立了专门清除、利用垃圾的当代吃垃圾工程有限责任公司。李永田担任了该公司的董事长。他们从贷款一万元起家,目前已发展为技术先进、实力颇为雄厚的合资公司。对他这种角色转换,有人说他“误入歧途”。李永田认为,知识分子孤傲清高固然可敬,投身商海,到市场经济中去弄潮也无可非议。正是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为广大知识分子进行多样性选择提供了可能。我猜测他的工资一定不少,李永田笑着解释,其实我还是拿中国当代研究所的薪水,只能算“工薪阶层”。以前我清除精神垃圾,现在又清除物质垃圾,我愿一辈子作清除这两种垃圾的“清洁工”。
李永田谈笑间仍不失书生本色,而市场经济对他的影响也处处可见。去年天安门广场换新地砖,李永田想到那些被更换的旧地砖在庄严的天安门广场所具有的特殊意义,于是以当代中国史学会的名义首先开发设计出“天安门广场礼品石”,并准备将其推向市场,可谓点石成金有术。尽管媒体对广场石的市场开发前景尚颇有疑问,然依我所见,李永田设计广场石这一创意所产生的社会效益及给予商家的启示已远超过广场石自身的经济价值。仅此便足矣。
茶水越喝越淡,李永田的思绪也越飘越远。在他看来,当年的功过得失统已化入历史的烟云之中,“不变的是对祖国的和人民的热爱与真诚。”李永田如是说。这话,我信。